?
1.在向老板報告后,老板回復「我再想想」,多數(shù)工作者的做法是后續(xù)再持續(xù)跟進,等待老板回復。
2.然而,當老板說「我再想想」,代表的是內(nèi)容不夠周延,此時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主動找到不足,重新向老板補充報告,而不是被動地等老板告知想法。
3.老板問「有沒有更實際的作法?」時,代表需要更省錢或更合乎成本的作法。建議在提案時,可以先建立基準并評估可行性,透過數(shù)字回答:1.要投入多少資源2.能有多少回報。通?;貓蟠笥谕度敫塬@得首肯。
?
小安是個女裝品牌的行銷企劃,近期在向老板提企劃時,總是不太順利。明明都已經(jīng)按照許多前輩的建議,在提案時「讓數(shù)字說話」,費了不少心力備齊相關(guān)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例如,最近有一款改版的襯衫,因更改布料及微調(diào)剪裁方式,從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在試穿的過程中,9成的試用者都認為,改版后的新襯衫材質(zhì)更不易皺但也不會失去挺度、行動更自在。
?
但在向老板報告后,老板卻總回復「我再想想」、「有沒有更實際的作法?」讓小安覺得負責的工作遲遲無法推進很困擾,只好在老板回復「再想想」后持續(xù)跟進。到底老板說「我再想想」、「有沒有更實際的作法?」時,是代表什么意思呢?
?
1.讓我再想想。
背上的猴子,是由威廉.安肯三世(William Oncken Ⅲ)提出的一個有趣理論。他在暢銷書《別讓猴子跳回你背上》(Monkey Business)中,把責任或者「下一步動作」比喻成猴子。
人有逃避責任的天性,只要遇到困難或不確定,總是習慣問上位者,這事該如何處理?上位者只要一答題,「責任逆轉(zhuǎn)」就發(fā)生了,原本應(yīng)該待在員工背上的猴子,立刻跳到主管身上。像是「您覺得該怎么做比較好?」這樣的問題,其實就是在把自己的責任——那只「猴子」,抱到老板面前,然后問老板:「您可以幫我照顧一下這只猴子嗎?」如果老板回答「我想想再告訴你」,就相當于說「好吧,先把猴子給我照顧吧。」
過幾天后,下屬會再詢問老板「那件事您考慮得如何? 」這時,下屬看起來是「負責任地」持續(xù)追蹤,而不是交給老板想、自己就無事一身輕;然而更進一步來說,老板在看完你的報告(方案)說:「我再想想?!蛊鋵嵤潜硎荆骸竷?nèi)容有點問題、不夠周延?!谷粝氤蔀椤府斬煛沟墓ぷ髡?,這時,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主動找到不足,重新向老板補充報告,而不是被動地等老板告知想法。
比如像小安負責的新襯衫,9成試用者都認為更服貼,連結(jié)到生活的優(yōu)點就是:更不容易起皺褶、因線條流順看起來會更專業(yè)等等。
在商業(yè)世界中,最「實際」的問題,其實就是「金錢」。因此,當老板要求「更實際的做法」,就代表他需要「更省錢或更合乎成本的做法」。
1.建立基準
在做方案時,可以選擇一個適當?shù)幕鶞手笜耍⒊瞿闩c高層的共同的理解基礎(chǔ)。例如以過去曾做過的內(nèi)容為參考,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建立基準的好處是:1.更容易設(shè)定目標與資源需求。2.從過去經(jīng)驗掌握關(guān)鍵要素、改善要點,并避免潛在風險。3.省時,時間就是金錢。
?
2.評估「可行性」
你該把這些資訊變成老板可以立刻聽懂的東西,也就是用數(shù)字來回答2個問題:1.要投入多少資源?2.能有多少回報?總體而言,評估后發(fā)現(xiàn)回報大于投入的狀況,才比較可能說服老板!
?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