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已經用心指導部屬卻沒有任何改善?職場管理專家認為:因為沒有用正確方式去引導下屬。好的引導,可以協(xié)助員工突破盲點,而錯的引導只會搞得大家一頭霧水、瞎忙一場。本文提供部屬訓練邏輯,或許能幫你解決90%狀況。
?
1. 要求
通常指的是對工作、對同仁的要求,而提出要求時,我的目的通常是識別能力到哪邊,然后根據(jù)能力來建立規(guī)則:如果一個人的連守時、主動回報等基礎概念都沒有,規(guī)則會訂的更嚴格些;但如果這個人基礎概念很好,也都能做到,那規(guī)則就會在工作的準時、品質、能力的提升等面向。
?
接著是描述期待,這個期待通常是對工作成果以及個人表現(xiàn)的期待,包含準時完成專案,個人專案管理能力提升等。
?
2. 經驗累積
接著進入實際工作階段,首先我會對我訓練的伙伴提問,提問的目的有很多,包含讓彼此了解現(xiàn)況,透過問答過程厘清問題與找出問題,而掌握問題后,根據(jù)不同的狀況會采取四種訓練方式。
?
首先是指揮
這通常用在生手身上,他可能對現(xiàn)在做的事情完全陌生,但時間又有一定的緊迫性,我可能會直接告訴如何盡快搞定現(xiàn)在的問題,也就是我?guī)退隽藳Q定,請他直接按著步驟做了,但通常當他完成后,我會再次進行指導或引導。
?
接著是指導
這就是最常見的訓練過程,針對他不熟或不懂的點直接教,手把手帶著他走一輪,然后讓他自己去完成這項任務;
?
再來是指正
這通常用在伙伴犯了相對嚴重的錯誤而不自知或者工作態(tài)度不當時,我會直接給予訓斥與指正,態(tài)度必須嚴厲,務必讓伙伴知道這是一件嚴重的事,不應再犯。
?
最后是引導
這適用性很廣,只要錯誤的排除不急迫,我往往還是會用提問引導,例如:你覺得這錯誤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我們的制度、流程或人員那些地方應該補強才能避免這個問題?除了這個做法,沒有其他方案了嗎?
?
而透過指揮、指導、指正、引導的過程,我希望能達到明確的指正錯誤,引導反思與強化伙伴的自主學習能力。
?
在每次訓練結束后,會再次進入實作過程,并產出下一次的結果,并再次進入提問循環(huán),一次又一次,直到工作順利結束為止,而這個提問循環(huán)的周期每次不一樣,對于比較重要的崗位,不容有失的專案,可能是一天一次或兩次;而針對比較寬松一些的工作,則可能是一周一次或兩周一次。
?
3. 能力
訓練的過程,不僅僅協(xié)助他完成他的工作,否則我只要透過指揮就可以了,但既然我們用了指導與引導,這代表我希望他能在訓練過程中把能力給培養(yǎng)起來,而知識內化、能力深植與誘發(fā)動機三個點,是我用來判斷這位伙伴是否掌握了該崗位或完成該工作的重要依據(jù)。
?
怎么判斷?只要他再次面對我各種刁鉆提問時,都能應對自如,我相信他就完全具備了所需能力。
?
好了,這是我嘗試把我平常用的方法以框架的方式來表達,但其實非常時刻非常手段,有10%左右的case,我會跳脫這些做法,可能更強勢,也可能更溫和,這就case by case來討論了。
?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