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份工作,做滿三年半再離職,職場上怎樣的人最有價值,第一年學、第二年熟、第三年才有貢獻的。在求職者的履歷表上,第一份工作年資小于三年,然后聲稱自己已經(jīng)全部都學完了、沒意思、沒有成長空間這些文字,我完全看不下去。你知道在考慮離職前,你還有100種選擇嗎?如果老板交代的工作已經(jīng)做得滾瓜爛熟,能不能把同事負責的專案要來做?能不能評估部門或者公司面臨什么棘手的問題,主動提出改善的企劃案?能不能上外部訓練課程,強化工具或?qū)I(yè)?能不能轉(zhuǎn)調(diào)其他部門?只要還在同一間公司,年資就可以持續(xù)累加,做新的事情也是某種從頭在來,也很有新鮮感啊?! ∫苍S你還會問:三年就三年,為什么是三年半?原因是三年半會覺得遠超于三年,有溢出來的感覺,而且趨近四年。當然,第二份工作的年資就相對彈性,畢竟產(chǎn)業(yè)、部門或者專業(yè)是有銜接的,但是還是建議至少一至兩年。
2.熱情不光用嘴巴講,要身體力行,我家的妹妹剛過兩歲生日,手腳麻利的她不學好,經(jīng)常瘋狂得爬上爬下。三歲多的哥哥已長點知識,看到妹妹爬上電視柜或站上桌子,會馬上義正嚴辭地說:妹妹不要爬高,趕快下來,不然會摔得頭破血流。妹妹聽話下到平地,一轉(zhuǎn)眼,哥哥就蹬上高處。說比做容易是句干話,也是顛撲不破的道理。同樣地,熱情是個虛詞,但從熱情出發(fā),體現(xiàn)出對客人飽滿的笑容、凌晨三點起來尿尿還回應客訴、假日加班維系客情、帶老婆慶祝情人節(jié)也要順道,這些動作都沒有寫在當初職缺描述的R,但正因為你做的事情超出他人想像而更有機會被淘汰。
3 少用形容詞表達工作成效,善用可量化的成績會更好,這個世界不缺虛無縹緲、無汁無味的形容詞,你的老板不缺,面試官也不缺。我總是非常兢兢業(yè)業(yè)地確保跟記錄自己主導或管理的每個專案的實績:小則活動后問卷的滿意度9.03 / 10 分、大到數(shù)年來跟同事們經(jīng)營創(chuàng)造超過3 億元的媒體價值。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若沒有數(shù)字框架,就無法想像,而且容易令人起疑。
?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