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招網資訊:近期,受到長時間高溫天氣的影響,江西鄱陽湖水位持續(xù)下降,湖底陸地逐漸顯露,引發(fā)了廣泛關注。在湖底的一片土地之中,一座明代的古橋成為了網友們熱議的話題。
?
據(jù)報道,位于江西鄱陽湖都昌縣多寶鄉(xiāng)蔣公嶺附近水域的這座明代古橋被命名為“千眼橋”,宛如一條長龍橫臥在湖底。這座古老的橋梁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全長2930米,橋上共有949個墩,948個孔,因此得名“千眼橋”。
?
“千眼橋”采用松木樁和麻石搭建而成,橋面寬度約為1米,由三根長條花崗巖拼接而成。長年被湖水浸泡,只有當水位降至10米以下時,千眼橋才會露出水面。然而,即便經歷數(shù)百年的浸泡,這座古橋仍然堅固如新。
?
據(jù)了解,這座橋是由當?shù)厥鹂h推官錢啟忠捐資興建,是都昌縣通往星子縣(現(xiàn)廬山市)兩岸的主要交通要道。如今,該橋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鄱陽湖底最長的古木石橋。
?
吳敦漢,九江市都昌縣博物館副館長,介紹道:“這座橋是明代原始遺存,橋墩經過我們的加固,用現(xiàn)代石頭替代了一些部分,現(xiàn)在整個橋面已經完好無損。成為一處網紅打卡點,吸引了眾多游客在節(jié)假日和休息日前來參觀,已經成為當?shù)氐穆糜蝿俚?,同時也被列為了都昌縣的十八景之一。”這座歷經風雨千年的“千眼橋”不僅是一座古老的交通樞紐,更是見證了歷史滄桑,成為湖底的一顆璀璨明珠。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