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把曖昧表達運用在交涉的戰(zhàn)術或策略上,往往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想將這曖昧作為戰(zhàn)術運用,有個前提,就是交涉者必須擁有非常扎實的表達技術。
?
不管你多么有邏輯,若信息本身的明了度不夠,交涉就無法順利進行。為確保交涉過程具備邏輯,必須注意信息的表達是否夠明確。
?
明了表達的另一個極端,就是曖昧的表達。曖昧的表達會讓對方留下許多解釋空間,容易因對方的臆測與推論造成誤會。
?
話不必說盡但彼此能心意相通
?
一般而言,中國人對于曖昧表達的技巧十分熟練。由于中國文化的密度相當高,是所謂高情境文化。在高情境文化中,許多東西都是不言明,留待文化做解釋的一員,話不必說盡,彼此也能心意相通。因此,說話者在發(fā)送信息時,即使表達曖昧,對方依然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
但是,高情境文化要能有效運作,前提是對方也必須擁有相同的高情境文化才行。不過,在與異文化接觸日益頻繁的全球化社會,人們即使身處同一文化圈,還是可能需要與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人進行交涉,因此上述前提已逐漸成為神話。
?
即使是兩家同業(yè)界、同為一個系統(tǒng)的企業(yè)合并,雙方人馬都還會因為公司文化不同,而引發(fā)巨大沖擊,更別說其他狀況了。這就是為什么明了表達的技術,會如此受到重視。
?
即使自己和對方身處同一文化圈、同一業(yè)界,但雙方的文化背景依然可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即使同在金融業(yè)界,證券公司和商業(yè)銀行的文化就完全不同。兩者相比,證券公司比較像狩獵民族,而商業(yè)銀行則像農耕民族。
?
建筑產業(yè)亦然,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的文化也是天差地別。所謂急件,對某家公司來說可能是2到3天須處理,但對另一家公司而言,或許需要2到3周的處理流程時間。
?
加強表達能力很重要,但并不意味我們就必須對曖昧表達視如敝屣。其實,若把曖昧表達運用在交涉的戰(zhàn)術或策略上,往往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想將這曖昧作為戰(zhàn)術運用,有個前提,就是交涉者必須擁有非常扎實的表達技術。所以最好的狀況,當然是希望大家不管是曖昧或明了表達,兩者皆能運用自如。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