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求職者認為「在建筑公司發(fā)布招聘信息的那刻,才代表缺人,并開始要找人」。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戰(zhàn)場可是在建筑人才網公布前就開始了!”
如果從一開始的起跑時間點就錯了,那有多可惜呀!
今天要分享的是:其實建筑公司招聘的流程和求職者求職的歷程并不同,甚至可以說是相反。
?
為什么會有這個差異?
?
因為關注的成本不同。
建筑公司重視「用錯人的風險」;而求職者重視「時間成本」。
其實建筑公司用錯一個人的成本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高!不只時間、金錢、名聲、還有錯過原有可能更好建筑人才等通通都是。所以如何減低用錯風險,對建筑公司而言非常重要,也傾向采用能夠降低用錯風險的求才方式。
建筑公司與求職者重視的風險不同,所以行動模式也不同。
?
什么招聘方式可以降低用錯風險?
?
熟悉度高
可信賴度高
例如:
實習生轉正、公司內部轉職
因為先前已有實際接觸(=有熟悉感),建筑公司更能明確評價及預測該人才適不適合目標職位所需,因此可以降低用錯風險。
熟人推薦
像是內部員工推薦、老板的朋友推薦、獵才推薦(=可信賴),理論上被推薦人是通過推薦人認可的、或至少初步評價適合,推薦人先過濾、并愿擔保背書的感覺,因此可以降低用錯風險。
兩者的路徑方向可說是剛好相反。當求職者越能讓雇主感到安心,越有助于得到offer。
?
跟我(求職者)有什么關系?
?
求職者在乎的是時間成本。
期望用最少的時間,把簡歷灑給最多的建筑企業(yè)(=最短時間內增加面試機會)。
提升投遞簡歷數量、讓簡歷增加曝光的策略,我也十分認同!
所以…問題在哪里?
「在于曝光后,你跟公司的距離是否變近了?」
是否覺得我只要在建筑人才網上按下上百次「我要應聘」就好?
還是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式讓企業(yè)更認識你?
(當你走向他,你們的距離就縮短了。)
再說一次,戰(zhàn)場可是在發(fā)布招聘信息被公布前就開始了!
所以當消息在建筑人才網上曝光時,公司不是「才開始」要找人,而是早已開始。
?
身為求職者的你該思考的事
?
如果在建筑人才網散播簡歷只是基本功(而且大家都會做),那么還有哪些其他方式可以讓公司認識你,或讓你有介紹自己的機會呢?
是否有哪些求職管道被你遺漏了?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