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腿校花无力呻吟娇喘,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一本久道中文无码字幕av

當前位置:職場資訊 > 求職攻略 > 給憂郁癥求職者的9個建議:如何在求職期間安頓身心

給憂郁癥求職者的9個建議:如何在求職期間安頓身心

    發(fā)布時間:2023-03-12   來源:筑招建筑人才網   瀏覽次數(shù):2905  

?

以下是筑招網一位會員投稿:

前段時間我嘗試找新工作,找了數(shù)月,總算有份尚稱安定的工作。在這段求職碰壁的日子,我搜尋網絡的信息幾乎是教人如何處理待業(yè)期間的憂郁情緒——因找不到工作而導致的憂郁——卻沒有看到有人分享憂郁癥患者如何在求職期間安頓身心度過這段難挨的時期。

?

先簡介我的憂郁癥病史。我有一段很不快樂的童年,自小我是偏內向、敏感、不擅人際交往的孩子,回想我的童年及青少年時代,或許當時已漸漸有憂郁傾向,我的憂郁癥病史從高三(18歲)開始,至今39歲,我已跟憂郁癥共處超過20年,占了我二分之一的人生。我的癥狀隨著人生重大事件起起伏伏,有維持情緒平穩(wěn)時,但也有遭遇壓力事件導致憂郁癥復發(fā)的時期。原本在我病情最嚴重的前幾年,常覺得此生活不過30歲,但同時我很有病識感,高中憂郁癥狀剛發(fā)作時,我開始求助于高中輔導室,定時跟學校輔導老師晤談,輔導老師溫柔的話語是當時安定靈魂、卸除壓力的重要力量。之后大學時期,我也持續(xù)找尋心理諮商資源,以及身心科醫(yī)生的協(xié)助,定期參與心理成長團體療愈我的童年創(chuàng)傷,摸索與學習跟憂郁癥共處的方法。

?

身體是心靈的居所。身心密切相連,互相影響。憂郁癥不僅僅是心理疾病,同時也是大腦的情緒機制出狀況,所以在討論憂郁癥的相關議題時,得同時考察到生理與心理因素。另一方面,外界的理解與陪伴也是支撐憂郁癥患者度過黑暗時期的重要力量,社會支持網絡不可或缺。我在這篇試著從生理、心理、社會網絡三方面分享憂郁者的求職生存心得,給病友參考。

?

目錄

?

一、生理的準備

(一)定期就醫(yī)服藥

(二)保持規(guī)律作息、運動、正常飲食

?

二、心理的準備

(三)要扶住自己的自尊,自我肯定

(四)降低期待,先做力能所及的事情

(五)被情緒癥狀侵襲時,學會自保的方法

(六)找一件不討厭的事情,練習它、研究它

(七)放棄人生的完美主義,接受真實的自己

?

三、社會支持網絡的準備

(八)情感與經濟的支持

(九)如何跟家人說明自己的情況

?

結語

?

?

?

一、生理的準備

?

憂郁癥的成因復雜,它是長期社會壓力與身心交互作用導致的疾病。生理成因之一是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失去平衡,導致情緒及思考機制無法正常運作。如血清素即是其中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它與注意力的集中、情緒和自律神經平衡息息相關,被認為是快樂和幸福感的參與元素之一,當身體血清素分泌低下,就容易引起憂郁、焦慮、失眠、食欲降低等生理癥狀。憂郁癥的藥物治療方式就是從外部定時補充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維持它們在體內一定的濃度,讓患者能找回情緒的穩(wěn)定,恢復活動力及食欲。

?

(一)定期就醫(yī)服藥

?

一般人對憂郁癥常有的誤解是認為患者的憂郁情緒只是「一時的心情不好」,無法理解患者一直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沼無法脫身的困境。另外的誤解則是覺得患者無法停止的負面思考,以及容易被外界打擊的脆弱自我概念是「玻璃心」,一般人很難理解憂郁癥患者遭遇的身心困境。

?

希望大眾能理解疾病的「癥狀」是患者無法用意志控制的,是身心機能已經失控,需要靠外力(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來減輕癥狀。拿一般人能理解的感冒癥狀為例,感冒的發(fā)燒、咳嗽、流鼻水都是身體機能被感冒病毒侵襲后失去正常運作的病理癥狀,沒有感冒患者能靠意志力制止發(fā)燒、咳嗽、流鼻水,這些癥狀都需要靠藥物緩解。憂郁癥的負面情緒和負面思考也是這種患者無法控制、強迫性的「癥狀」,也需靠外部的治療協(xié)助患者克服。

?

憂郁癥有哪些癥狀?可以從心理、生理、持續(xù)時間及嚴重程度觀察。

?

心理癥狀:憂郁、對原本熱愛的事情變得沒有興趣、價值感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思考變得緩慢遲鈍、出現(xiàn)自殺念頭。

?

生理癥狀:失眠、食欲改變(變得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體重改變(莫名暴瘦或暴肥)、全身無力、疲累、肢體不自主發(fā)抖、動作變得緩慢遲滯。

?

時間:持續(xù)兩周以上。

?

嚴重程度:無法控制自己出現(xiàn)相關癥狀。

?

專家的意見表示:上述的癥狀不一定會同時出現(xiàn),也不一定會全部出現(xiàn),因個人情況差異很大,除了癥狀之外,透過醫(yī)師的問診,并參考量表的自我檢測,都能協(xié)助憂郁癥的診斷。當上述的癥狀出現(xiàn)5種以上,不管是哪5種,持續(xù)無法恢復、無法控制,其實就會建議就醫(yī),至少可以先解決一部份的癥狀,再來解決剩下的不舒服。

?

憂郁癥患者的身心癥狀若不控制住,容易惡化,讓自己關在家里踏不出門,提不起精神來面對生活。但這種生活又容易讓患者產生罪惡感(覺得自己是米蟲、頹廢、廢人),覺得自己很沒用,開始自我打擊。當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只會讓憂郁癥狀更糟,我建議憂郁癥患者必須找到適合的身心科醫(yī)師診斷開藥,讓藥物幫忙控制癥狀,讓情緒恢復到平和穩(wěn)定,控制住(或減少)負面思考,我們才能真正恢復理性去思考人生的下一步要怎么走,停住無謂的心理內耗,讓我們更有能量去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

?

(二)保持規(guī)律作息、運動、正常飲食

?

由于憂郁癥的癥狀——憂郁、焦慮、身體無力、失眠或者嗜睡——會讓日常作息大亂,身心科醫(yī)師與心理諮商師會建議患者更需要保持規(guī)律作息,讓身心功能不會因為熬夜而惡化。患者也能因保持規(guī)律作息而感受到「正常生活」的小小成就感。

?

運動的好處是能刺激身體產生多巴胺——能讓腦部感到快樂、有行動力的神經傳導物質。但憂郁癥患者面臨的難處就是缺乏活動力,不想外出運動,甚至連維持日常生活都沒有力氣。當我憂郁癥狀發(fā)作,面臨到出不了門的困境,我會降低標準到至少能維持做室內的運動,舉凡在床上就能做的瑜珈動作、拉筋、肢體伸展等等,盡可能避免賴在床上不想動。如果有時身心狀況好些能出門的話,我也會盡量選擇走路,讓身體有運動的機會。

?

另外,憂郁癥的食欲也會受到影響,我有時不僅不想吃東西,甚至看到食物會覺得惡心。但我很清楚身體需要正常進食,并且盡量飲食均衡,才能維持身心功能正常運作,所以不管再怎么食欲不振,我還都盡量維持吃三餐,讓身體多少能有燃料供給。

?

二、心理的準備

?

(三)要扶住自己的自尊,自我肯定

?

憂郁癥患者的自我認知皆是負面、自我打擊,甚至自我攻擊的,覺得存在于人世是毫無價值的,心里有個大大打開的虛無黑洞,吸盡求生的能量和活力。求職不順利,容易讓受挫的憂郁癥患者連接到「沒人要我」、「我不被需要」、「這個世界不需要我」之類的想法,更加陷入負面思考的惡性循環(huán)。

?

我在思考這段找工作的歷程,求職的社會性意義是在社會經濟體系里找到一個位置,這個位置能養(yǎng)活自己,經濟獨立(更幸運些的人們還會感到工作能為社會運作奉獻微小的力量)。但求職不順利時,不能把個人的價值跟求職失敗畫上等號:我的面試結果沒有下文,公司不錄用我,不代表我的價值就此被否定,只是我與面試的公司不適合,沒有緣分。

?

我的自我價值在「我是個怎樣的人」,而不是看外在的成就。求職不順的原因很多,不能因為不順利,就此覺得社會拒絕你、否定你,開始覺得自己很差,很不好。憂郁者的負面思考邏輯容易惡化這種傾向,更加自我打擊。

?

但我們更要當自己的好隊友,仍要自我激勵,繼續(xù)學習,找到絲毫的動力,來充實自身的能力。

?

有些職涯專家的建議說,待業(yè)期間更需維持正常作息,讓自己有事做,像是做家事或者安排學技能(像我是排線上英會課),讓待業(yè)中的生活仍然能透過這些微小的成果,每天累積一點成就感。

?

(四)降低期待,先做力能所及的事情

?

憂郁癥患者因為缺乏動力去做事,沒有踏出家門的力氣,難以外出參加活動,按部就班地實現(xiàn)人生規(guī)畫,這讓我們過去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逐步累積出一定量的工作成果(像作品集、證書等等),這確實是求職不利之處(如缺少英文能力檢定證書或專業(yè)證照)。但當我們控制好癥狀,讓思考恢復理性,不被強迫性的情緒癥狀綁架,可以先想想自己還擁有什么可以發(fā)揮的能力,先找適合現(xiàn)有能力的工作應征,放掉不切實際的期望,不用懷著太高理想去挑戰(zhàn)目前對自己來說太消耗身心能量的工作。

?

但降低求職期待,不代表逃避不工作。想想工作帶來好處:有一份穩(wěn)定收入,經濟獨立,能帶給我們成就感,而且有穩(wěn)定收入,代表能慢慢存錢,可以有經費去學習新的技能。

?

我認為憂郁者的自我期許要更務實。先求有:薪水不要太低薪到無法養(yǎng)活自己,但也不要追求等級太高、能力不足的工作累死自己,讓身心失去平衡;再求好:等身心狀況穩(wěn)定,調適好日常工作的生活型態(tài),并且透過持續(xù)的自主學習,慢慢累積新技能與新成果,再思考這段更新后的求職條件能否足夠轉換到新的職場。

?

憂郁癥患者要走的路不是一般世俗的成就標準。

?

我們的幸福很大部分取決于我們保持身心平衡,與人的關系和諧,擁有親友的支持和陪伴。

?

能好好活著,感受工作的成就感回饋自身,讓自己認為「我是個有用的人」,而不是憂郁認知里的毫無生存價值,這是正向循環(huán)的回饋。

?

(五)被情緒癥狀侵襲時,學會自保的方法

?

像我即使定期服藥,穩(wěn)定情緒,也還是會有情緒突然低落,陷入自厭、憂郁、焦慮、緊張、自我打擊種種陰暗的情緒里。往往這些情緒產生后會持續(xù)段時間,無法立刻揮之而去。因此,我們平時必須保持自我覺察,觀看自我的心理狀態(tài)。我推薦使用「正念」的技巧:當負面情緒來襲時,我們練習與它拉開距離,觀察它,但不要把我們的自我完全等同于負面情緒,「我」是遠大于情緒,將情緒想成一位惱人的客人,讓客人在內心的客廳待著,我們—身心的主人—只是靜靜觀察它,過段時間它會自行離開。

?

看過一位心理師寫的比喻,可以當成我們心像風景的參考:我們的自我是一片天空,負面情緒是飄動的幾片烏云,烏云會短暫地遮住天空,但不會一直停留,讓烏云飄走,天空就會恢復成原本的廣闊。

?

(六)找一件不討厭的事情,練習它、研究它

?

憂郁癥患者容易有輕生的念頭,部份原因來自于我們心里其實深藏著對人生某種巨大的失落,甚至長年壓抑累積成「絕望」的心結。這種深沉的「絕望感」無法被一般人理解,以致于衍生了不被人了解的「孤獨感」?!附^望感」、「孤獨感」以及憂郁癥狀的負面思考模式的相互加乘,讓我們容易涌現(xiàn)「我不值得活在世上」、「就算我死了,這個世界也還是照常運作」、「生命太艱難到無可留戀」等自毀的念頭。

?

但,現(xiàn)在在看我這篇文章的讀者,我相信你們仍選擇活在此時此刻,代表你們心里仍有「希望」、「愛好」這些正面想法跟「絕望」、「孤獨」并存,你們帶著想得到「如何能活下去」的建議的想法,在搜尋引擎打出關鍵字,找到我這篇文章。

?

找到你心里仍懷抱的「希望」、「愛好」,那是讓你現(xiàn)在能活在世界上的堅持,或者護盾,保護你的理智不被輕生的念頭吞噬,指引你的心仍然朝向「活下去還有希望」的光明面前進。

?

這些「希望」、「愛好」不一定是偉大的事物,可能是一部好劇、一部你喜愛的連載漫畫、一項你喜歡吃的食物、一首能打動人心的歌曲、一段能與你共鳴的文字、一只你養(yǎng)的寵物、一位或多位你重視不想讓他們傷心的親友等等,這些看似細瑣的日常小事,卻常是系住憂郁癥患者對這世間留戀的一縷絲線。

?

找到你心中的「希望」、「愛好」,或者至少「不討厭」或「不排斥」的事物,從中探索你可以做的事情、練習的技能,或者可深入研究、與他人分享的項目,或者找到能持續(xù)參與的志工活動,這會幫助你維持住生命的方向感,保持探索人生可能性的動力,將能量聚焦在光明的盼望上,茁壯我們想要活下去的渴望,不要把生命能量投注喂養(yǎng)那些負面念頭。

?

(七)放棄人生的「完美主義」,接受真實的自己

?

受到「完美主義」的壓迫,是造成憂郁癥的原因之一。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會為了達成心目中的「完美」,不斷地追求達成目標,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當人遲遲無法達成目標(或者目標不切實際地高標準),懷著長期受挫、不快樂的心情,容易引起憂郁癥狀。

?

但我們要反思,這種「完美主義」的追求是來自哪里?所謂「完美」的標準是從何制定的?從觀察人類最原初的時期—幼兒的行為—來思考「完美主義」的心理根源:幼兒并沒有所謂「完美」的追求,幼兒是全然接受自己所有的存在,沒有對自我的批判。幼兒的情緒來得快,去得快,全然活在當下。

?

從人類自我認同的形成觀之,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兒童從照顧者的行為里接收照顧者的價值標準,來學習種種社會化的行為,漸漸地兒童會模模糊糊地認知到有某種主流的邏輯存在,他們必須要做出符合主流邏輯的行為,或者是照顧者認可的行為,才能得到照顧者的肯定與照顧,甚至是社會的肯定。這類「主流的邏輯」匯集成的「模范形象」即是代表社會的「完美」準則。

?

如果孩子長期接受到照顧者(一般是父母親)有條件的愛—即孩子的行為與選擇必須符合父母的條件,才能得到父母的愛與肯認—他們的真實自我沒有被家庭全然地接納,必須要扭曲真實心意與模樣,硬是削減自我雕塑出符合家庭需要的樣子,才不會被父母拋棄,這容易造成孩子追求所謂地「完美」,批判自身不符標準之處是「不完美的」。

?

被完美主義所困的憂郁癥患者,需要學習放掉「完美主義」的僵固思考框架,認知到這個世界上并沒有所謂的完美典范,接受自己的真實狀態(tài),放下自我批判的聲音,移除掉追求完美的自我壓迫。當憂郁癥患者漸漸接受真實的自己,就能減少內在自我壓迫的負面思考,找回「存在的價值感」——人的存在就是老天給予的珍貴禮物,不會因為他人的評價而貶損其價值。

?

三、社會支持網絡的準備

?

(八)情感與經濟的支持

?

這是我覺得最難寫的部分,很多憂郁癥患者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被身心癥狀折磨,無力維持日常生活的同時,又必須找到支撐生活的經濟來源,支持情感的社交團體及專業(yè)諮商資源。

?

某方面我很幸運,在憂郁癥風暴席卷身心最暴烈的頭幾年,我能找到高中、大學的輔導室資源,與輔導老師晤談,而且我也遇到能同理我身心癥狀的好友,愿意傾聽我,給出陪伴與支持。同時,我也參與了數(shù)年的心理成長團體,透過團體伙伴無私、真誠的情感分享與彼此鼓勵打氣,成為支撐我穿越情緒風暴的重要支柱。而透過心理成長團體專業(yè)帶領者的教導,我從表達性藝術治療和完形治療法療愈我的童年創(chuàng)傷,并且學習心理學知識與社交技巧,增強我的社交能力、情感表達能力,讓我能有勇氣與信心去交朋友,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同時也正向增強了我的自我肯定,減少了自卑與自我打擊的想法。

?

這樣回想起來,我也是很不顧形象地主動努力找資源,不放棄自己,在憂郁癥風暴摧殘下奮力求生。而我的經驗里最重要的啟示:憂郁癥患者要懂得對外求助!

?

憂郁癥造成的「絕望感」、「孤獨感」會如藤蔓般層層纏繞困住患者的思維,覺得他人無法完全理解自己的痛苦,還未嘗試就自我封閉,放棄了求生的意志;或者有人覺得憂郁癥是羞恥、無可告人的秘密,無法向他人開口尋求幫助;或者有人擔心說出口后,遭到他人的歧視、不諒解甚至被貶低、被排擠出原先的社交圈。

?

但我的信念之一「天助自助者」,對我?guī)椭艽?。不管憂郁癥嚴重與否,我始終都存著些許希望:相信我只要主動求助,不放棄自己,老天會給我機會,引導我遇到愿意主動幫忙我的好人們,并引薦我找到需要的心理與醫(yī)療資源。

?

回到求職的主題,在我待業(yè)找工作的期間,我很幸運有我爸和我先生支持一部份生活費。由于這次找工作出乎意料外花了比預期更長的時間,我在上一份工作存的生活費不夠用,需要向外求助。我也是先克服自己心里逞強、愛面子、想假裝一切都很好的非理性思考,決定向外尋求幫助。

?

(九)如何跟家人說明自己的情況

?

在如何跟家人說明的這個關鍵,這也是不容易的課題。我其實預期到我的家人無法完全理解「我為什么得憂郁癥」,即使是愿意傾聽我心聲,付出努力來了解我情況的先生也僅能部分理解我心理的痛苦。但是,這幾年我先生也經歷了生命的低潮,產生過憂郁情緒,他說終于能更貼近了解多一些我的受苦心情。

?

其實有些人有困難跟家人開口說明自己有憂郁癥,也是害怕家人聽到他們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的傾訴后表現(xiàn)出不理解、甚至排斥異樣的眼光。我覺得在跟家人說明自己的狀況前,首先要降低期待:家人不可能完全理解你受苦的經驗,但你可以思考表達的方式,從你對家人的觀察,想清楚怎么說明。

?

我從過往的經驗歸納出以下三種家庭的情境給會員參考:

?

情境A

你的家庭是真心愛你的,并且家人的個性有彈性、愿意接收新知調整改變的思維,即使無法完全理解你的憂郁受苦經驗,但仍然愿意給出包容與接納。在這個最理想的情境里,你可以試著鼓起勇氣揭露你是憂郁癥患者的事實,并且說明你需要家人哪一種的協(xié)助(如日常生活需要剛剛好的陪伴,不用過度關心或過度緊張,或者你需要家人陪你就醫(yī)),讓家人知道怎么適當?shù)馗阆嗵?,給出你需要的支持與陪伴。

?

情境B

你的家人很溫暖,但觀念卻很傳統(tǒng),不一定能理解憂郁癥是什么,那你在說明前,要好好評價家人對你的愛是否真心,當你表達了你的真實情況后,會不會遭到父母與家人的傷人反應,反而讓你更受傷,更縮在自己殼里。這種情況下,平??梢杂妹祟净忌硇陌Y的例子跟家人討論,觀察他們的響應,或者用假設性的問題測試家人的想法。

?

情境C

你的家人多數(shù)是負面思考、很自我且指責型的人,并且會以愛之名操控你、情緒勒索你,不愿意好好理解你,這是最不適合的情境。在此情境下,就算你坦白,也很有可能真心換絕情,得到不愉快甚至很受傷的響應。那我會建議你不要坦白,用身體不舒服(或其他合理的借口)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或者轉換跑道,來跟家人交代。

?

在情境C里,這些負面思考、容易指責出口傷人的家人難以發(fā)揮社會支持的功能,他們不要給病患的病情雪上加霜就要萬分慶幸。如果情境C的家人就是造成你憂郁癥的壓力源,那你需要先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最佳的方法是搬出去,遠離壓力源。但若你經濟上無法負擔房租,仍須跟家人同住,那只能盡量避免與負面的家人互動接觸,找到在家里一處小小的避風港,等到有經濟能力時再遠離這些壓力源。

?

憂郁癥患者在與家人相處的課題上,需要多點斟酌,觀察家人的類型是你的助力還是阻力,再決定是否要坦白你的真實情況,或者決定要透露多少。如果你的家人是你的壓力源,那你可以從朋友里搜尋可以協(xié)助你的人,觀察的原則也大概是我所分類的三種情境:個性有否彈性、溫暖熱心具包容力,是否愿意接收新知調整改變自己,觀念是否傳統(tǒng)固執(zhí),個性是否負面思考、容易指責他人、出口傷人。概括的講,就是觀察眼前的人是不是一個可以讓你放心說真話,相處溫暖、舒服、替人著想的類型。

?

結語

?

國內社會還處于對憂郁癥等身心癥缺乏理解與同情心的階段,有些公司仍傾向不考慮雇用有身心癥病史的求職者,因此我不建議在求職時坦白講出你的病史,這會影響到面試時公司對你的評價。但憂郁癥患者求職時也需要自我負起責任,做好生理、心理及社會面的準備,增強對社會生活的調適力。同為病友,我了解憂郁癥患者在求職時會面臨的難處及身心須調整之處,希望我的分享對病友們仍有參考之處。祝福大家能找到適合的工作!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最多發(fā)表256個字符的評論,0/256
客服在線
客服在線幫您解答疑問
客服微信

掃一掃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眾號

使用公眾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