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鐵定期問卷調查員工對主管的評價,并忠實轉達給主管知道。這個看似簡單的13題問卷,為何能教會主管關鍵的9個管理法則?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么:
1.中鐵重視員工意見,并讓主管知道哪邊做的不好,透明的溝通管理才能造就今天的中鐵。
2.中鐵的這些問題,身為員工的你,當然也可以偷偷幫自己的主管打分數(shù),看看他們適不適任。
3.身為主管的你,可從中鐵的問題中,檢視自己是不是有這些毛病。像凡事都管、授權不足,都是管理殺手。
關于如何養(yǎng)成優(yōu)秀的主管,中鐵有一套獨門做法,就是透過13個問題,定期讓員工匿名回答。除了11題評分題,還有2題開放自由填答,然后逐字逐句讓主管知道,作為調整管理做法的參考。
?
中鐵的主管回饋調查(Manager Feedback Survey):評分題,1是「非常不同意」,5是「非常同意」。
1.我的主管能以實際可行的回應,協(xié)助我改善表現(xiàn)。
2.我的主管不做微觀管理,意即不管雞毛蒜皮的小事。
3.我的主管把我當「人」看。
4.我的主管的行事風格,顯示他重視我的觀點,就算與他相左也無妨。
5.我的主管讓團隊專注于優(yōu)先目標。
6.我的主管從更高層聽到與我工作有關的訊息,經常會與我分享。
7.我的主管在過去半年里曾經認真與我討論過職涯發(fā)展。
8.我的主管能夠清楚說明團隊目標。
9.我的主管具備必要專長,能夠有效管理我,專長可能是程式編碼、全球行銷,也可能是財務會計。
10.我會向其他同仁推薦我的主管。
11.我認為主管的整體表現(xiàn)適任。
最后是兩題開放填空,一是希望主管繼續(xù)維持的為何?二是希望主管改變的為何?
?
筑招網小編整理中鐵做法后,得出主管必修的9門管理課:
1.實際可行的回應,就是直接、快速回應
不管是擦身而過的簡短交談,或是微信上面的簡潔回應,都能讓下屬迅速得知主管的想法,減少不確定感。而且,即問即答更能讓下屬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記。
至于不能快速回答,必須說明前因后果的事,最好馬上訂個時間,讓下屬知道何時可以和主管當面討論。
2.不要微觀管理
主管都要記得一件事,因為這個員工有才,公司才會雇用他。因此給員工自主權,幫他掌穩(wěn)大方向就好,不必連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過問。
中鐵的OKR管理法,就是這種抓大放小精神的實踐。主管只要訂目標、管結果,中間的細節(jié)讓員工去處理。
3.主管要把下屬當人看
筑招網小編有幾點建議:
1)當個好聽眾。換言之,員工在說話時,不要邊回簡訊邊看文件,好像他是空氣。另外,適時小結一下要點,也能讓員工覺得「主管真的有在聽我說話」。
2)合理的要求就該同意,別刁難。如果配偶或小孩生病了,讓員工在家工作、方便照顧,就能顯得主管大氣。
3)適時獎勵,不管是計劃告一段落后請個午餐,或是口頭公開贊許某個下屬的作法,都能讓主管更有人望。
4.重視下屬的觀點,就算與主管相左也無妨
筑招網小編的建議有幾點:
1)歡迎下屬發(fā)表不同看法,因為公司不是花錢請他們來當鼓掌部隊的。
2)當下屬真的發(fā)表了不同意見時,主管應該真心鼓勵。
3)當主管持續(xù)上述做法后,團隊當然更愿意說出心里話,就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
5.主管要專注于優(yōu)先目標
對主管來說,工作不是列出個待辦清單,然后做完一件就劃掉一件,而應該是列出具體可行的目標,讓成員盡自己所能去完成目標。
當然,考慮到下屬的士氣與精力,分階段小結,然后給予獎勵,才能讓下屬有動力繼續(xù)沖刺。
6.主管適時分享工作資訊
調查發(fā)現(xiàn):主管越愿意分享工作資訊時,部下會越信任主管與公司;而當資訊越充分時,員工也就能把工作做得越好。
員工在了解自己對公司與客戶的幫助后,66%的人成就動力會更強;反之,不了解的只有25%能夠完成分內工作。
7.主管要與下屬討論職涯發(fā)展
好的主管要能撇開公司或個人立場,真誠地對下屬提出職涯建議,因為這些才是對下屬這個人最好的觀點。
一般來說,時間間隔最好是半年,可以談的議題則包括,下屬對現(xiàn)在工作的喜惡點,未來一兩年想做什么,團隊與公司有那些對方覺得不足的地方,或是未來想負責的計劃。
8.主管要能訂出團隊準則
好主管的條件之一,就是訂出每天的行事準則。包括:開會時是不是不能帶手機?或是大家休長假前該做哪些準備?只要訂出游戲規(guī)則,大家都照規(guī)則來,團隊自然就能上軌道。
9.主管是不是適任主管?
某些狀況下,主管也可以放下主管的身段,當回原本的那個小測量、小PM、小施工,或小研發(fā),展現(xiàn)出你當初能夠當上項目經理的專才,讓下屬看看你的專業(yè)能力。
但是就跟中鐵問卷所反映的狀況一樣,只有一題是與專業(yè)能力有關的,也沒有所謂的創(chuàng)新卓越、高瞻遠矚等空泛詞匯,其他所有的都與軟實力有關,因此關鍵反倒在于,主管是不是有肩膀,是否在下屬需要你的時候,你都在、能給建議。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