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乎“名校畢業(yè)”、“海歸精英”這類詞語,一旦與保姆、廢品回收、快遞外賣等“低門檻”的詞語牽扯上關系,不管是對知識還是對智力都是一種浪費。因此,每當有“高學歷”人才,從事的職位檔次與大家的預期不符時,就容易引起網(wǎng)友們的激烈討論。
1,職業(yè)無分貴賤,職場生涯五“標配”
相信不少人,對于“職業(yè)選擇”的啟蒙都源于這樣一句話:“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長大就只能和某某一樣XXX?!边@個“XXX”包括但不限于收廢品、擦皮鞋、服務員等幾乎不需要學歷進行支撐的工作。
?
而一旦擁有高學歷,必定要綁定類似科研、金融、管理等“高成就”“高地位”的崗位,才對得起多年的辛勤耕耘。但事實上,仔細研究過往案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高學歷求職者在家政領域的工作,早已不像從前那么單一。
?
除了日常的家務,還同時涉及到早教、外語、收納及家庭管家等領域范疇。月薪十分可觀,還同樣能夠憑借自身所學,提供專業(yè)的家務統(tǒng)籌服務。而不是像大多數(shù)人所想象的“浪費人才”。
?
事實上,高學歷人才不能從事“低價值”工作的這一觀點,不僅片面,更是對就業(yè)者的一種職場上的隱性歧視。
?
職業(yè)不分貴賤,職業(yè)生涯無“標配”。
?
對于就業(yè)者而言,在擇業(yè)的過程當中,是聽從外界的聲音,還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也是極其關鍵和需要勇氣的一環(huán)。
2,心中所愿不同,所見自然不同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都是砌墻,但有人只看到現(xiàn)在,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工人;而有人認為自己在建設一座大樓,還有人認為自己在建設一個城市。
?
用在此情此景里,相當貼切。就像打響“高學歷低門檻”擇業(yè)第一槍的,北大畢業(yè)賣豬肉的陸步軒。當時消息爆出,立馬成為廣大看客眼里的談資和笑談。
?
但他們不知道是,陸步軒選擇賣豬肉,并不是受生活所迫帶來的“走投無路”。相反,他是因為看中了豬肉市場的巨大漲幅空間,在反復權衡利弊后做出的嘗試。
?
正因如此,他的豬肉事業(yè)越做越大,在嘲笑聲中硬是將“殺豬”這件事做成了資產(chǎn)上億的產(chǎn)業(yè)。此外,他還編寫了《豬肉營銷學》講義,填補了屠夫專業(yè)學校和專業(yè)教材的空白。
?
這就是知識、遠見對人產(chǎn)生的影響。
?
相反,在過去一波又一波的外語熱、金融熱、法學熱等熱潮當中,不少學生在缺乏審時度勢的判斷的情況下,一股腦的全涌入到各種熱門專業(yè)中。
?
最后,在擇業(yè)階段,同樣將巨大精力耗費在“進大廠”“體制內”“世界500強”等熱門職業(yè)選擇當中。
?
等到熱度消散,“逃離體制內”“大廠批量裁員”“35歲職業(yè)瓶頸”等話題甚囂塵上,大量求職者呆愣原地的同時。像“物業(yè)”“家政”“農(nóng)業(yè)”甚至“殯葬”等領域,因為過于冷門,反而成為社會上稀缺的人才。
?
因此,不管是家政、外賣、殺豬,還是收廢品,當讀書無用等觀點甚囂塵上,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躲藏在過表象后的本質,是透過浮躁的表象看到未來。
?
就像北大校長許智宏說的:“從事細微工作,并不影響這個人有崇高的理想。”恰同《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版,關于“前途”一詞的解釋:“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
如今,這句話或許可以換個說法:張華進了大廠;李萍開了公司;我在當住家保姆。
?
我們都有著光明燦爛的前途。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