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強調的是,這個修復項目要求在建筑中加入技術空間及使用舊式安裝技術。在這個項目中我們使用了兩種建筑設計手法,它們分別在兩棟相連的老舊建筑中生成翻新空間。原有的空間是一棟大學舊房以及連接它的一棟建于70年代的理性主義建筑,前者是機構進行展示說明的房間,后者是實驗室和能讓機構進行更多研究的備用空間。建筑師決定在不改動原有建筑的類型和結構系統(tǒng)下重建改造它的外表,特別是保持它的規(guī)模不變并重制建筑裝飾。但是,建筑師在室內采用了膠合在大廳內立面和天花的桉木面板三維體系。通過這一內表皮試著打造一個輕盈的室內空間,透出干凈明亮的同時冷靜而溫暖。這些面板使用了不接觸白色大理石鋪面的懸掛方式,人工燈光則消隱分散了大廳空間。斜向交叉的淺色人形步橋打破了空間及對稱的平衡,是對容納自然展品的古典博物館氛圍的重新詮釋及轉化更新。
室內空間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主入口處明亮的陶質部件構筑的空間,引起參觀者的注意并引導他們進入室內。第二種是西軸線上大面積開窗將外部景色引入其中的敞開空間,窗外是大學校園里人流量最大的步行街道之一,透過窗戶向大學里所有學生公開透明地展示室內所進行的活動。這個建筑組群的技術用房安設在那棟理性主義建筑中,因此實驗室的技術需求被放在首位,在可變動的室內空間中得到實現(xiàn),構筑出堅固且明亮的室內空間以及漸變過度的大型陶質格柵建筑外表。建筑師打算通過遮蔽住理性主義建筑的實體體量,以此試著解決與老舊建筑體量形成的對比矛盾,來讓這個新體量換上陶質材料和光線構成的同質形象。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